充电站位置难找、充电排队、电费刺客、充完解不了锁,早一批享受新能源的车主经过几年捶打,对于这些烦心事儿基本形成了免疫机制。但是随着新能源的爆发式普及,新入坑的车主遭遇到的离谱充电事件,越来越光怪陆离。这篇文章我们就整理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,和诸君分享,希望各位在会心一笑之余,也能收获一些提示和启发。毕竟新能源的美好未来,除了政策和厂商发力,营造和谐的充电环境,还得靠你我他。
晚上出去看场电影,顺便给车充上电,电影看完,车也充好了。各位是不是和我一样,常打这样的如意算盘?但是谁承想呢,只要人不在车上,各种幺蛾子就老是接踵而来。有车主必一运动忙完回来,美滋滋地正要回家却发现,来的时候空荡荡的充电站,突然被排队充电的网约车师傅停满了。充完电了想开走,门都没有,动弹不了一点,只能挨个打电话解开华容道。
拥挤的停车场尚且有解,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三轮则让人心生彷徨。有车主在取车时发现,一辆快递车强势插进了充电车位的间隙中,自己不仅开不了门,车漆还受到了损伤。在排除了恶意寻仇、快递没拿、怪力乱神等可能性之后,最终由监控还原出了真相:原来充电站同一个院儿里还有快递站,快递小哥下车忘了拉手刹,赶上一阵狂风大作,三轮车就制造了一场意外袭击。
来的时候好好的,回不去了,不仅闹心而且耽误事。各位电车车主在充电时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安全,有序停车,留好联系方式。也提醒充电场站的运营方,做好管理,专场专用,排除风险。
近两年,很多不信邪的北方用户也打破刻板印象,开始大胆尝试新能源车。不过南北方的气候确实有别,所以一些特色充电问题也对应出现。有网友就反馈,去充电的时候,赶上雨雪天气,低温把充电桩冻了个结结实实,充电枪拿不下来,充电线也拉不动。想给车补充点能量,还得先来一场破冰行动,估计等不到车充上人就先累坏了。
还有沈阳的网友表示,想充电发现充电口的保护盖被冻住了,只好拿出刚买的热包子作为热源,捂了几分钟解决问题,果然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。
不过为了大家的方便,建议冬季还是优先选择室内的充电站,如果实在没得选,要不试试带个小锤子以防万一,毕竟真要是充电口冻上了,光靠手掰还真不一定能行。同时也建议充电站运营方,在低温地区增加必要的防风挡雨设施,减少潜在的充电困难。
有车主就控诉,好好的去充电,结果充电枪又沉又难拔,而且在充电桩上挂的位置太高,车主费劲力气够到,但因为用力太猛,被充电枪撞到了面部,把牙都磕掉了一块儿。这点让作者相当感同身受,作为身材中等的成年男性,我也遇到过浑身使劲才能拔下来的充电枪,如果控制不好力度,导致受伤的概率极大。
当然除了人,车也可能莫名躺枪。有网友就发出了,倒车时后备箱被充电枪磕出坑的无语经历。好好的充电桩非要以侧脸示人,本用来预防风险的挡车器又安装的过分靠后,车主驾驶的只是很常见的车型,却在后轮碰到挡车器之前,车尾就先撞上了趾高气昂的充电枪。不过后续运营方态度比较诚恳,给了车主适当补偿。
在这我们也严肃提醒充电桩厂家,充电桩设计、充电站的布局应该做好人机工学,注意细节,不要人为制造风险。而对于车主们来说,充电虽然整体够安全,但也不能麻痹大意。
虽然拔枪有时候会带来麻烦,但是忘了拔枪则注定会造成一些悲伤的结局。类似拖着忘了拔的加油枪一路狂奔的尴尬场景,在电车身上也可能发生,有网友就晒出了一张操作失误,火花带闪电,喜提新充电桩的现场照。尽管现在的电车几乎都设有充电中无法启动的预防设计,但在一些意外的情况下,车依然可以在插着充电枪的情况下还能移动。所以我们一方面呼吁汽车厂商尽量完善“防呆机制”,另一方面也建议广大车主,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养成良好习惯,按照驾校规定上车前绕车一周,以免顺手牵“桩”。
充电这边状况百出,换电那边也不是永远高枕无忧。客观来说,除了偶尔发生螺栓卡住的小问题,因为管理更到位,换电的整体可靠性还是比充电要高的。但是也得小心自动泊车过程中系统可能的突然走神,给你来个冷不防。有车主就贴出了自己在换电时,自动泊车系统一脚电门踩大,直接越过挡车杆,倒出换电站,和挡车柱发生磕碰的经历。后来经过调查,确认是由于场地信号问题导致,品牌方也主动承担了责任,基本算是圆满解决。不过这件事儿也值得我们警醒,不论是换电站还是充电站,环境都比较复杂,如果想用自动泊车一类的智驾功能,不要掉以轻心,一定注意观察,把好最后一道关。
对于燃油车,我们可以用98号汽油来强调品牌的尊贵。但是到了充电这块,怎么能让车主有理有据的为高级感掏钱,厂商就得从新进行一番钻研。使用充电机器人执行不够优雅的插枪拔枪操作,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思路。
如果从厂家的宣传片来看,这项服务也确实有把情绪价值拉满:酷炫的外观,机械臂起承转合自动对准,还有全程不用动手的无感充电体验,而且收费也可以理所应当的匹配上品牌的高端定位。唯一的小问题是,和诸多超前科技一样,操作失败的概率有点高。有车主就记录了自己遭遇“罚站”的经历:机械臂始终识别不准,连续三次插枪都没有成功,每次都要耗费两三分钟,最后只好换了把充电枪才成功。所以说,倘若就是奔着体验前沿科技,机器人充电不妨一试。如果真的是着急充电,当下还是亲力亲为效率更高。也期待厂商继续提高机器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,毕竟凹造型只是顺带,补充电量才是刚需。
如果问充电最折磨人的情况是什么,那一定是明明有空闲的充电桩,却因为五花八门的阻碍充不了,最让人咬牙切齿。在霸占车位的理由和手段这方面,有些车主的创新真是层出不穷。
有网友就吐槽了在高速服务区遇到房车占位的事儿:一辆带有拖挂房车的SUV,为了方便充电,直接横在了充电车位上,庞大的房车一口气挡住了四个充电枪,其他想充电的车只能望桩兴叹。这位朋友,你可长点心吧,再多说就不礼貌了。
除了体型卡位,还有让人无语的巧取豪夺。有用户为了享受便宜的低谷电价,提前把充电枪塞进自己的车窗里,然后锁车占位。让其他想提前充的人无桩可用。更有的司机,使用一把充电枪的同时,把附近的几把枪都用U形锁绑到自己车上,说是为了保证充电速度,避免被分走充电功率,实在是过于霸道。
出现以上种种状况,既有现实的困难,也有毫无道理的迷思,比如新建充电站大多使用动态功率分配,会根据车的需求实时调整,并不会“饿”着谁,一个人抢多个枪并无意义。这些方面,还有赖场站运营商加强管理和宣传。和谐充电环境,你我共建,希望各位都能做到充电不占位,当文明有礼貌的电车车主。
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,还可能是跨界,在充电领域亦是如此。被车占桩让人血压升高,而遇到跨服玩家就只能哑然失笑了。
首先是日趋壮大的电摩大军,尽管绝大部分电摩的原厂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不能通用,但是出于对充电速度的追求,不少车主会改装和加装转接器,让自己的两轮车也能享受充电桩迅猛的功率。有四轮车主到充电站后,看到充必一运动电的竟然是摩托车,感到一阵恍惚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。
说到底,电摩好歹属于交通工具,用充电桩也算情有可原。遇见跨行业的打击,就只能惊呼“这也可以”了?!有车主去吃饭时就惊奇的发现,路旁的夜宵摊没有带着煤气罐作为燃料,而是直接从附近的慢充桩上取电做饭,来充电的车主可能也没想到,今天晚上,人和车只能吃饱一个。
玩笑归玩笑,充电桩虽好,可不兴乱用。无论您是何角色,都请以大局为重,遵守用电规范,注意用电安全。
充电之前正常,充电过程正常,充电结束也正常,但下一次换个地方充电就死活充不进去了,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?
有一位车主被“禁用”了半年的快充口之后,才终于找到罪魁祸首:充电口的负极孔里,被严丝合缝的塞了个塑胶帽!因为位置隐蔽,所以一直没被发现。起初车主以为是有人从中作梗,但取出之后才发现,这个帽是充电枪上的绝缘端子。
绝缘端子的作用,是防止人手直接碰到充电枪电极导致触电。在生产时会压扣在正负极顶端,但如果工艺不到位,在充电拔插过程中就可能脱落。一旦掉在车的充电孔里,就会让其他正常的充电枪无法插到位,进而造成无法充电。破解之法也简单,拿镊子夹出来就行了。
出现这种意外,对我们车主来说实属无妄之灾,希望充电枪的生产者加强产品检验,确保质量过关。
一拔充电枪,漏了一手油?难道是充电业务不忙,充电枪偷偷去加油站做了兼职?有车主就遇到了这样匪夷所思的场景。充电枪当然干不了加油枪的活,泄露的油液其实是充电线里的冷却液,一般成分是无毒的二甲基硅油。为了降低重量,让充电枪更好拿,现在大功率的充电桩都会使用液冷循环主动散热,这样可以减小充电线的直径。但是稍微见多识广一点的电车车主,应该都了解充电枪恶劣的生存条件,被随手扔在地上,被车轮碾压都是家常便饭,如果线缆或接头有破损,就可能发生漏油的情况。
不过和海外比起来,国内的充电桩已经算幸运。充电枪电缆被割断盗走的新闻,在德国、英国、美国等地已经被报道了多次,运营商无奈的表示,装的没有丢的快,一些站甚至还没开业,就先被不速之客光顾了,而且这些电缆虽然制造工艺复杂,但含铜量并不高,当做废品回收卖不了几个钱。嗯,推荐你们也贴个“线缆无铜,偷了判刑”的标语。
良好的充电氛围来之不易,所以也恳请广大车主在充电之后能尽举手之劳,把充电枪放回原位。
以上是我们挑选的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充电状况,和生活一样,用车体验也是酸甜苦辣咸杂混其中,如果您在充电过程中遇到过其他的趣事,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农历新年即将到来,在此也汽车之家也祝各位车主和准车主,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到家,新的一年充电顺利!
电话:0512-81638966
固话:0512-81638966
地址:昆山市玉山镇城北中路1288号正泰隆国际装备采购中心5号馆1083室